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文化教育行业分析(优秀9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物流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0前言
据阿里2015年不完全统计的物流数据显示,淘宝网站“双11”当天生成的物流订单数4.67亿,和前年数据相比,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的物流量均翻倍,然而并没有发生类似之前快递“爆仓”的问题,有人认为是配送效率提高的原因,事实上是大数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淘宝数据应用发展的四阶段:被动响应—2007年前;主动变革—2008-2010;优化完善—2011-2012;数据驱动—2013。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对物流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的相关对策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数据时代
所谓的大数据(bigdata),最初是由全世界知名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强调大数据是下一轮竞争、创新及生产力的前沿,也就是就企业角度来讲,大数据应用是未来竞争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显而易见的,大数据具备海量性、多元化、价值性、快速性等特征,促使数据处理方式、处理工具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快速完善和成熟,并且大数据应用己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比如机关单位、教育行业、金融经济、科技研发等。纵观整个大数据时展历程,京东商城于2013年初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且组建了中国人大京东商城电子商务研究室,加强对电子商务大数据的研究分析。同年5月,申通快递于京交会上演示了新型信息化智能平台,可自动整理、分析物流数据,了解申通各快递站点的经营情况、业务发展等。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菜鸟网络的发展规划,未来将建立一个能支持网络日销售额300亿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实现全国各地24小时送货上门的目标。这种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就是大数据在物流行业的一大应用,势必会导致物流行业格局变化,给各大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由此可见,物流行业要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夯实企业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事实上,菜鸟网络除了给物流行业带来威胁和挑战之外,还创造了一定的机遇,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打开了大数据人才缺口。据麦肯锡的预测报告显示,至2018年美国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高达15万~20万。而且这些大数据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统计能力,还要将海量的物流数据转变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大数据的真正的价值意义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物流快递行业的各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海量数据,从而掌握各运营站点的经营情况、业务发展等是需要企业高度重视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决策可以提高物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尤其对一些特定产品来说,对时间、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商品流通速度,降低商品积压,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传统物流专业教育更倾向于培养构建物流体系、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而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数据分析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就对物流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单纯的it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所需,能将技术和行业有效结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才是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物流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3国内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尽管大数据时代为物流职业教育创造了改革机遇,然而目前的物流职业教育体系仍难以满足需求,这是由于国内物流职业教育自推行以来虽小有成就,但依旧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如下:(1)学科构建不完善,物流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够完整;(2)教学设施陈旧,科研实验室相对较少,难以保证教学效果;(3)教学模式落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课程冗长无味,传统灌输式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教材内容滞后行业发展,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缺乏有关物流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内容,整体质量偏低;(5)考核评价体系落后,学生过于追求理论成绩,期末“临时抱佛脚”现象严重;(6)教师团队学术和实践能力不平衡,尤其是年轻教师没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不多,难以提供给学生最有实际价值的信息。
4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针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物流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职业实践性非常强,物流职业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实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转变思维模式,重视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地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比如德国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团队等方面都比较注重应用实践性,学生除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毕业之后能快速胜任物流工作;英国则采取“工读结合、实践教学”的物流职业教育模式,即学生先去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并发现自我需求,再回学校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最后回到企业进行实践。国内在这方面值得推广的是络捷斯特公司推出的长风学霸赛,是面向全国中职、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流、电子商务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一个在线学习与竞赛的项目,其中本科学生仅限于参加物流专业竞赛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里面受到很大的欢迎。(1)就业定位明确。对于国内各大高等院校而言,可结台自身特色和优势来细分物流职业教育,进行差异化物流职业教育,不需要培养出同类型的人才。同时结合自身的就业定位来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物流人才;(2)重视校企合作。对此,各大高等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与校外企业合作,根据行业性质来设计物流专业课程。比如上海同济大学就和建材业、快递业、电子产品行业等建设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可通过行业渗透来累积物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中,要迎合企业实际需要,在保证企业科研成果的前提下,适当加强学生的实践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我技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物流职业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难以实现的,要将学生放到企业之中,在真实的物流工作岗位上让其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来分析和研究企业本数据,为企业大数据分析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4)开展校企科研合作训练计划。高校可多开展一些物流设计大赛的训练计划,企业提供科研课题,高校组织学生组队参加,某种角度可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为企业提供一些独特的创意和想法。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也可安排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双向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提供教师企业实践学习机会。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保证物流教师具备充分的行业经验的前提下,才可有效改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让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趣,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解决企业科研难题,发展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资源;(6)重视实验基地、物流图书馆的构建。开展科研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实验室,各种模拟仿真实验设备和网络环境,为学生建立物流网络、发挥创造想象力创造了条件,是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硬件条件。除此之外,物流图书馆的构建有显著的专业特色,便于科研教学活动的开展;(7)突出个性化教学。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实验室、物流图书馆为学生创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同时,高校学生可有选择的将学习信息公布出来,和教师、学生甚至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探讨,实现互动学习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除了能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之外,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5结语总而言之,大数据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相对应的,物流职业教育也要有所改革来适应物流行业的变化,要立足于实践,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物流职业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全方位、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物流教育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23).
[2]魏宝红.基于铁路特色的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闭[j].陕西教育(高教),2016(08).
[3]叶丽青.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探索闭.职业,2013(14).
[4]刘振华.基于实践技能培养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金融,2012(14).
[5]刘刚.刍议中职物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冲国校外教育,2012(02).
[6]周倩.浅析高职物流人才的专业综合技能培养途径[j].中国市场,2012(02).
[7]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教村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4).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是突出的。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效果,实现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旅游管理;情景教学法;应用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突出实践环节,要能使学生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理论进行理解、吸收消化和应用。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学生就很难真正学好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把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融入到所设计的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提升使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意义
1、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方式应用中,教学的形象感极强,具体生动的情景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官刺激,这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为了在活动中表现的更为出色,学生会积极编写导游词,会积极掌握相关导游解说方面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的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
2、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够使学生通过准确的表达有效开展旅游方面的工作。而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讲,看教师表演,学生参与课堂表达的机会很少,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也很少,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生发,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交流能力培养也是缺失的。而情景教学法应用,教师需要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情境,在这种情景中,学生需要就专业知识点进行分析交流,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需要就某一个景点进行讲解,需要与游客会话,为游客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种情景表演过程中,学生始终要保持积极服务的热情,要能够认真倾听,认真回答游客问题,耐心对游客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更多,在实践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3、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性极强,在教育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面对游客进行景点导游解说的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职业素养才能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在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应变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
二、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应用步骤
1、创设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创设情景,进行角色分配是情景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旅游管理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定教学主题,根据每一个主题目标要求的不同,选择设计适合主题内容的教学情景,根据内容的量,具体设计一到两个情景。在情景设计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分配好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开展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角色分配中,要使学生意识到情景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是可能会出现的,是必须要解决好的。以此方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情景问题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用生动的实例对问题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进入到角色扮演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情景教学法应用效果如何,与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活动开展自检,就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教师需要分析情景需要的材料,情景场所,积极做好场景布置工作。然后,教师对情景主题和任务进行进一步明确,对情景过程中,对学生角色扮演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寻找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之后,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角色做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对角色和情景进行研究,对自己在情景中需要需要说的话,做得动作及表情做好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情景表演中,才能完全适应自己的角色,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情景教学法才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向正常运行,教学才能得到预期的目的。
3、开展角色表演活动。角色表演活动是情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整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演情况,对学生在表演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随时的记录,如果学生在表演中出现问题,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醒,使学生能够将表演活动进行下去,完成任务。比如,在模拟导游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求一个学生能够扮演导游,要求另外一些学生能够扮演游客,以此方式开展情景表演,在表演中,导游手持导游旗,用准确清晰的语言为游客进行景点介绍,而其他同学扮演游客,需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问题,在导游与游客相互交流中,完成这个部分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导游遇到一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教师要能够及时参与进来,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保证活动能够进行下去。通过这种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不能要求每一个角色扮演者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应对不同的问题,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问题具有突发性,即使学生准备的非常充分,也会有一些问题是学生难以回答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走出打破尴尬,活跃气氛,使活动能够进行下去。在角色表演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体验,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对旅游管理各种知识和技能要求会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全面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4、重视对课堂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在学生的表演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能够与学生一起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对相关情况进行汇总。通过课堂分析总结,能够积极发现情景教学法应用的问题,并能够进一步完善的情景设计,完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要对学角色扮演活动情况做进一步总结,明确出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关键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况,明确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能够与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表演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问题较多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要通过课堂分析与总结,能够发现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旅游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这种教育方式的应用过程。
三、情境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育中有效应用的条件
1、学校支持教育创新。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有效应用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比如,在教学场地设置上,需要学校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设置教学场地,安置情景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桌椅及相关器材。在师资力量上,学校也需要能够做好安排。学校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多对情景教学法认识不清,在应用上就会存在困难,因此,学校需要能够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上示范课,对教师进行指导,以提升教师应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和素养。这样,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2、情景创设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多缺乏进行情景表演与情景锻炼的能力,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认识是不足的。作为教师要能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情景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学习模式应用的畏难心理,才能增加学生参与情景活动表演的积极性。在学生适应这种角色之后,能够大胆面对众人致欢迎辞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设置较长的导游词,里面包括欢迎词,导游解说词等,引导学生在设计之后,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设计表演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3、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情景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有效应用,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要高,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方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素养,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强。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到企业中参与实践锻炼,到相关企业中挂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素养,在实践中,教师重视收集实践素材,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有效的情景,才能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进行有效解决,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陶小沙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是培育、输出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因此,必须保障人才培育质量,确保输出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现代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以往,要求水平更高,也更加多元化,而传统工程教育不能满足现代要求,由此催生出工程教育改革。类似问题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说明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大量专业人才都会遇到就业难题,相关行业也会出现岗位大量空缺的现象。因此,必须展开研究,确立改革方向,构思改革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程教育改革背景
近期,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引入了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推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制。该机制的推行让传统工程教育开始改革,相关领域人员逐渐意识到以往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应进行改革。在这一条件下,“男装结构”课程也面临专业认证机制的新要求,即培养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细分之下可以通过5个指标进行判断:(1)人才的知识面是否广泛,解决问题时是否只是在简单地套用,如果是,则说明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弱,反之则能力强,可以在专业认证中“加分”;(2)人才在分析复杂问题时,能否明确解决问题时可能发生的冲突;(3)人才能否准确界定复杂问题中的每个板块,并建立抽象模型;(4)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否进行创新;(5)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保障利益。这5个指标就是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男装结构”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结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每个指标上都有良好表现,这样才能得到专业认证。但现实情况表现不佳,导致“男装结构”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
2“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侧重专业
现代大部分“男装结构”课程教学都存在侧重专业的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大多与男装结构设计和制造有关,使得学生只能成为专业能力单一的人才,不满足当前背景下人才知识面应当广泛的要求,在专业认证中会认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低,因此,学生很有可能陷入就业困境,就业范围也相对狭窄。教学侧重专业问题属于课程体系设计范畴,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院校都认为“男装结构”课程只需要对学生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进行培育。因此,课程体系仅贴合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而这种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无法满足背景要求,因而要对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优化[2]。
2.2师生地位不合
根据背景新要求可知,当人才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内可能发生的冲突。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才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当前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应当培育的两个重点。但现实情况表明,多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能对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能力进行培育,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地位不合理,即当前课程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只能通过记忆去吸收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中的问题,这就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面对问题不会主动地进行分析,说明分析问题的意识不足,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提升。因此,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需要得到改革。
2.3缺乏抽象思维教育
在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问题板块界定能力上表现优秀,这得益于当前教学侧重专业的表现,能让学生概念清晰,因此能够准确界定。但在问题板块界定之后,学生还要构建问题抽象模型,这一点比较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现代课程教学就暴露了缺乏抽象思维教育的问题。所谓抽象模型,是一种关系模型,在模型对应问题内各板块被界定之后,根据各板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如因为男装衣领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男装整体观感不佳。模型形式上衣领结构设计在前(代表原因),男装观感不佳在后(代表影响表现),这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新要求。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会专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无法构建抽象模型,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
2.4创新教育力度不足
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教育重点,该重点具有泛用性,任意形式的教学都要做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开始加大创新教育力度。当前现状中,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依旧不足,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想法、新见解的可行性,此举确实行之有效,但太过理论,整个过程没有方向性引导,学生创新想象难度较大,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压力,开始拒绝创新。因此,当前“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不足,需要得到改善。
2.5职业素养培育功能薄弱
学生之所以要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就业,这需要学生的学习所得满足社会环境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除了要在专业能力上有突出的综合表现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体现在学生能否保障企业利益。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设计几乎不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只告诉学生如何设计男装结构、如何操作工艺,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成本”的现象。这种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专业认证,在工作中也不能良好地展现个人价值,依旧会导致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3“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分析专业关联性,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在背景要求下,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院校及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原有“男装结构”课程体系是存在缺陷的,理应得到改革,这是实现改革目的的基础要求。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性,建议相关人员围绕“男装结构”课程的专业知识,分析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男装结构设计会影响男装生产成本,说明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有密切关联。贴合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拓展或空出课时,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的关联性上,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不完整的男装模型,随后提出“该模型不完整,需要你们针对其不完整之处进行合理设计,且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成本”等问题,同时讲解对设计成本有影响的因素,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扭转师生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面对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建议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调转双方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导,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进行教学。首先,此举能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能动性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可以在学习中发散;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反复地引导与分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3引入先进技术,做好理实结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并借助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利用先进技术去推演理论,构建相关模型,反复如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就会提升。例如,可以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画图,教师可以围绕专业理论提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让学生在cad界面上,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模型。长期如此,学生在构建问题模型时,就不用太过依赖cad软件,至少在脑海中就能生成大概的模型,进而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或处理。
3.4重视创新教育,加大创新教育力度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当前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随后在提问式创新教育中,设立方向性引导教学机制,使得创新教育力度得到增强。所谓方向性引导教学,就是让教师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可以像以往一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也应深入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思路,促使学生能顺着思路不断分析。例如某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参与到学生的问题分析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对该问题进行创新,可以着眼于问题当前的不足,以不足之处为突破口,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此外,当学生提出新想法后,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实践,验证想法的可行性,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3.5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深入职场,成为普通职员去开展工作。因此,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建议院校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待学生的理论认知充沛后,设立一个项目,由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招收学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工作。这时,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依照正常工作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如设计方案的成本必须达到标准等,长期如此,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有明显提升。
4结语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实施效果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与网络应用的普及,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只是规模的扩大,表面的发展,忽略了高职院校实质性内涵的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然而,众所周知,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与时俱进的关键阶段,只有彻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并分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的效果。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历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点,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就课程体系而言,本文认为主要经历了四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见图1)。
(一)“理论模块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纵深发展,通常分为三段,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模式一直是高校的主流,然而,自1980年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校单独列出以来以后,为了使课程体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在“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1]。为了能对这一阶段改革前后进行对比,本文用图示予以说明(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改革后将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改革的趋势是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理论和实践课程完全并列开来,有明显的分界,并没有将职业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仅仅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其整体导向实际上还是理论为主。故此,相对“纯理论课程体系”来说,本文将之命名为“理论课程体系”。
(二)“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此之前,高职教育实施的“理论模块 实践模块”课程模式只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一个补充或延伸,并没将实践课程与职业岗位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按照学习理论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其课程教育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这个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就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此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其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集合一群相关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实施的,体现一种专业知识面宽的局势,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我们称这部分为“宽基础”部分;“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学习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这主要体现教学中的“活”——“教学模块设置的活,学习模块选修的活”,然后针对相应确定的某个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
(三)“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开发模式与基于学科知识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项目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新范式,是为了行动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此阶段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来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通过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因为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以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应该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并确定课程的顺序。整个过程我们图示如下(见图3)。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工作过程是此阶段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是课程开发的导向,整个过程主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全程参与职业活动为序展开。在教学中表现为,感知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然后再开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项目课程的开发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上手操作;但这种课程模式存在不足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以往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团队的观念更新等还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有时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将所有的课程都改为项目课程还难以实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足的教学场地、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量资金投入等。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从而构建相应课程体系,可以说是从工作过程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单向过程,而并没能很好的并有效的施行工作过程及课程的双向研究,这就使得“项目课程”存在难以找到和开发出完全满足专业要求的项目这样问题,为此,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重视,该模式体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间的双向研究,如图4所示。
高职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
总结本文所述四个变革历程,可以得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职业岗位的联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单向研究到双向研究的过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按照综合情境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导出-学习领域的确定-学习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六步法)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一)综合情境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综合情境分析是通过调查研究对职业岗位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及社会分析的综合分析。而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都能做到先对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然后再对专业的课程进行开发;然而却缺少从更广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以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本文就认为不仅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还应该从企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予以综合分析。企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岗位职员需求、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及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到国家层面的分析,分析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相关政策、行业发展需求、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通过实时的综合分析,开发的课程体系实时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最终还是要反馈到岗位的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与社会的综合分析所起的作用就是保证岗位分析的适时性,我们可以表示如图5所示。
(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的调研,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三)学习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最终编制出功能类似于课程教学大纲的课程方案[4]。学习领域以培养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四)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进入实际教学环节前应对相应学习领域进行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故此,如何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真实要素就成为学习情境设计的核心。前文提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双向过程,即“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促进与反馈的过程,即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境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学习情境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完成设计。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六个步骤的实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与“评”的结合、促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体提升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效果
通常的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对比如图6所示。
从图6我们可以得出,课程的开发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不仅强调理论(应知)与实践(应会)的结合,而且强调工作任务中的任务关联,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体现知识的关联与扩展,这些知识的关联与扩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构建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可以看到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企业的岗位设置,引导企业进行岗位调整,从而重新知道课程体系的开发,体现教学与工作双向互动循环促进的过程。
迄今为止,国内高职院校通常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方法从注重理论的提升发展到不仅注重理论的提升而且还注重相关技能的提升。而工作过程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基于学生行动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技能、理论与价值观的加和,如图7所示,总体趋势还注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含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木特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1-6.
[2]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15.
[3] 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98):38-39.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 系统论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生贵(1970- ),男,壮族,广西天等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高师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c2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12-02
课堂教学是基于价值取向的目的,是由诸多要素参与的承载多个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复杂的社会育人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是优化实现教学目标之保障。笔者试运用系统理论探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即分析课堂教学要素,统筹规划教学行动,评价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全面育人,规范专业与职业发展。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系统观对于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教学设计有较强的分析性与平衡性。系统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聚集合性、整合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和反馈性于一体。集合性指系统组成要素;整合性则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之和;相关性是要素间关联与互动;目的性为系统特定目标指向;适应性指系统与环境关联与互动;反馈性即系统自我调节、平衡和维持。系统论,为教学设计、制订计划、分析教学、解决问题提供系统工具以及设计系统方法。
教育教学是人类涉及目的性的社会性育人实践,其实质是社会育人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优化之保障。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预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操作构成要素,明确主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设计具有超前性、预测性、差距性、不定性、创造性、想象性等特点,体现其自身的基本内涵。超前性是活动的安排或策划;预测性是解决问题的构想;差距性指设计方案与落实存在差距;不定性指设计多样化和动态过程;创造性和想象性即设计包含设计者的创造成分与主观想象成分。教学设计属于特殊设计,突出系统法。教学设计系统观强调理论融合性、过程分析性、问题解决选择性、工具性、具体性、效果参照性。英语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可见于外语技能教学所遵循的多重原则,即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系统设计,既要遵循教学系统设计普遍性,又要顾及个体发展需要、专业基础和职业标准,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整体功能最大优化。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系统设计的内容
完整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三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每个教学设计的终点是一个新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一)教学分析环节
即教学设【】计起点,从学方面构建教学设计理据。教学分析步骤为:确定分析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终结报告。教学分析内容为:一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的当前水平和教学要求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是了解学生问题及其原因,解决“为何教”与教学针对性等问题。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整体来把握这一层次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偏低、英语知识系统性差、英语技能水平低、学习动机偏弱、学习策略单一、学习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偏差等普遍问题,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它是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旨在确认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成分间的关系,确保内容的效度。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编制教学大纲以及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教学内容,反映学生学习内容结构,同时反映教学互动。基于学科、未来职业和个体需要,学习内容应该把握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基础性,重点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技能与研究技能获得。三是学习结果分析,即学习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分析,即适应未来职业标准的要求。加涅将学习结果划分为四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动作技能态度。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重点在于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掌握,前者涉及教学技能操作,后者属于学习过程管理范畴。四是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涵盖学习者的基本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准备状况,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学习者分析重点在于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等。学习起点能力分析旨在分析原有的学习者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基础英语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确定教学起点、内容和效率的依据。学习态度分析旨在理解学习者对本专业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学习态度分析往往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全程均有必要融入学生的外语审美和情感体验成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活内在动机和磨炼毅力。教学分析体现现代教学的学习者中心理念以及依据学习规律设计教学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环节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终极结果。目标设计应该考虑学科、学习者和社会等因素。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立足于培养基础英语的外语教师,即学生最终获得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外语教育教学技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基础阶段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日常口语交际技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英汉语言对比技能、英汉文化对比技能、基础阶段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技能、外语教学基本技能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支持根本目标的实现,构建教学合力,形成专业教学特色。从职业实践考虑,要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全面培养。
2.教学策略设计。它指与教学理念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艺术预设。教学策略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要素,构建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英语教学法是设计的重点,单一教法侧重阐释外语交际技能的某一因素,为教学法可选性和复合性之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整合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式等外语技能教学法,以此来突破先前中学既得的英语口语技能水平。教学顺序主要有加涅的简单到复杂的排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活动安排可借鉴加涅信息加工模式的“九大教学事件”,即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学习回忆、呈现材料、学习指导、诱导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记忆迁移。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口语交际等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教学个性化、情境化、教学研讨法等有助于训练学生创新学习和未来职业实践探究意识。总之,教学策略设计最能集中体现教师教育专业行动能力、特色和教学双主体的能动性。
3.教学媒体设计。即教学媒体选用。汉语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英语语境往往空缺,使得媒体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必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种类与功能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设计成为现实。教学过程因此可能与某种媒体产生联系,媒体选用受情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设计主要应该考虑学习的经验和信息反馈、教师媒体运用与开发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媒体的选用应着眼于帮助学生交际技能的提高与思维训练的开展,调动认知和情感的积极因素,拓展教学时空,沟通课堂内外,优化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即教学流程的安排。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主要属于技能示范和技能练习类型课,实效功能性强,此为3p教学模式普遍得以青睐的原因,其操作过程反映技能行为习惯获得的一般特点,教学步骤功能区分度高:展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应用(production),既符合教学过程优化基本标准即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又符合教学过程设计基本的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媒体优化、遵循心理等,还可以兼容个性化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评价环节
即教学设计试用环节,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教学成果推广前的小范围试用,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等,以便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的一般过程为:制订评价方案――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评价资料――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报告评价结果。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设计评价包括:评价目标即评价教学设计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及可完善性。评价指标指评价是否对高职高专英语学习需要的学习现状、差距、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对策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与习性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可行性、可测量性;教学策略设计是否反映英语外语教育技能和口语技能获得实际;教学媒体设计是否促进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情境构建,调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教学过程设计是否使体现教学分析和展示教学设计效果;形成性练习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评价练习设计水平与数量,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与质量等。评价标准可以选用定性标准或定量标准,选用观察、征答表和观察表,收集和评价学习成就信息与教学过程信息,制作信息分析表,最后完成报告评价结果。
系统观是对多要素参与的教学设计持全面分析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环节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关注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互动关系,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师生合作,促进教学相长;重视媒体选用,保障教学信息有效传播;设计评价保障教学整体功能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系统观教学设计整合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开放性良好,为教师职业性思考与策划提供系统方法,有助于高职高专职前教育英语教师建立英语教学过程全面联系的观点,规范职业行为,避免教学认识片面化、操作简单化、缺乏综合观。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诚忠。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辉。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自中央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各个高校都对文件内容进行了深化的研究与开展,使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加强,虽然取得的一系列的进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方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与现实脱节;二是部分高校教师本身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很好的传授创新思维和创业方向;三是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满足不了新时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实验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关键课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实验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但在许多高校中,许多实验课程都多年“顽固不化”,每年都“按部就班”的按照之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上课,忽视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们在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内容做完实验后得不到什么收获,而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方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故我们面对现在的部分高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原有的“老化”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基础创造
对常见实验和基础实践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列出可创新项目,并遴选出部分代表性项目,对其进行创新性改进。使得实验本身具有创新性,抛弃原有的固有思维,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性思考。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方式
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在考虑高校实际情况下,逐步把创新创业教学从实验实践教学中推广至其他专业,以达到提升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满足新时达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准备阶段——改变传统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此阶段利用调查法,收集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资料信息,调查高校学生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和实践课程安排。适当的降低了验证性实验和模式化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和创新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激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改进,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参加两创比赛,提高两创能力
此阶段利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相关的文献内容对研究进行改进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创新实验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目前,主流的创新创业比赛较多,主要存在创新、创业和创意大赛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有助于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普及。
(三)结尾阶段——总结方法经验,推广两创教育
此阶段采用检验总结法,利用此方法对创新的实验和实践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对创新创业申报项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二者进行总结,在考虑到高校自身情况,把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上的教学改革映射至其他专业,在全校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张曙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张曙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k8凯发登录入口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与一般美术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观点;②对国内中学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的梳理,将国内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沿革概括为五个阶段:追求实用的开端、理想化的成长阶段、渐趋边缘化的沉寂阶段、恢复成长的阶段和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的阶段;③根据对中学教育发展史的考察,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传统文化剖析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出现代学校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向;④以综合创新、情感慰藉、设计伦理和持久兴趣等为代表的几个关键目标指向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状况分析、规划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建议等。并从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角度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课程设计会计学专业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大数据网络智能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教学的课程授课方式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难度也在加大。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时间空间都被打破,大学课堂的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数据技术革新也迫使学校迎合“新一轮”的变革,努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常态。结合前文分析在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灵活、弹性、开放的特点。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虚拟性,充分地实现了学生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网络课程的灵活和弹性,须在教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督学,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总结了较好的“虚实融合”的教学经验,比如某大学电子工程类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积极性和堂的参与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亦可以尝试此类教学方式,如第一阶段课前的线上学习作为零散的个体学习,第二阶段课堂的集中教学针对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大班教学”(讲座型教学),而第三阶段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实施小组学习的“小班教学”。